南宋开村,至今已700多年历史
白坭吕大叔告诉小编,白坭村据传于南宋末年建村,村民又以吕姓为主,所以附近街坊都称为白坭吕。
在村里的屋子下,道路两旁全是带有点点红色的麻石。有些已经直接用水泥铺在上面,成为新的平整的道路,而有些麻石用来填补了池塘边缘或自家门前空缺的地方,还有一些铺成桌子和凳子,供村民休闲娱乐。
麻石铺砌的桌子和凳子
光绪年间的“白坭正街”
白坭村龙脉——白坭大道
沿着白坭大道斜斜地进入村子,小编看见两边都是平房,还有各种小商铺。不过,吕大叔告诉小编,旧时,由村口的风水榕树-东白坊正街-西石坊正街-吕氏宗祠的这一条约350米的道路才称作白坭大道,也是大富、村尾等村进入白坭村的唯一道路。
白坭村“龙脉”:白坭大道
这一条350米的道路至今仍被村里人叫做“龙脉”。走在“龙脉”上面,小编感觉自己好像更气定神闲了一样。吕大叔还说,除了“龙脉”,村委会前的这口池塘还是“龙脊”。有趣的是,许多年前,吕姓祖先把这口池塘抽干水后,才发现池塘中的地形就像拱形一样,这把池塘分开成两口,只是水满的时候看上去只有一口池塘罢了。
白坭村“龙脊”
张槎古八景 白坭独占其二
走过了“龙脉”、“龙脊”,小编就来到了渭水坊的这片竹林。吕大叔说,古时候的白坭,全村筑高墙环绕,在村子的主要出入通道还设有闸门和炮楼。围墙差不多有四米高,主要是为了防止外村人或者是盗贼进村子里偷窃。不过可惜的是,近年来,炮楼和围墙都被逐一拆除了。
渭水坊竹林
除了围墙炮楼,吕大叔还念念不忘村里的古景。在张槎古八景中,白坭古景“高楼雨洒青苔石,白坭岗上古松青”独占其二。古时村内高楼坊街道都是用石头铺砌,下雨时滑滑的就像是青苔一样,好看得不得了。而在白坭松岗(今轻工路与风林路交界处)处,松树密密麻麻地种在一起,风吹过的时候,松树叶便发出响哨子一样的响声,煞是好听。
张槎古八景
东便竹基竹围城,罗鄱罗婆梳洗净。
弼塘灯火夜光明,大沙清水杨柳绿。
高楼雨洒青苔石,白坭岗上古松青。
牛路孤灯夜月明,颍川门口对永兴。
明清两座祠堂变身活动中心
小编沿着白坭大道一直往前走,在白坭文化中心旁就见到了两座一左一右连在一起的祠堂。
走累了,吕大叔带着小编在祠堂歇一歇,喝口茶。只见老人们三五成群,聚在一起玩象棋、打麻将,吕大叔告诉小编,这里已经是村中老人活动中心了。
明清两代祠堂云津吕公祠和吕氏宗祠连在一起
吕氏宗祠是一座三间两进祠堂,石头门额为阴刻,署“道光辛卯年”。90年代,吕氏宗祠由族人集资重修,保留了原祠堂的格局,只是在一些地方贴了现代瓷片。
吕氏宗祠的龙船脊
在吕氏宗祠旁的云津吕公祠,规模要比吕氏宗祠大,是典型的“人”型封火墙,屋脊从建筑外立面看也悠久得多。吕大叔说,这座祠堂在明朝建立,是白坭村吕云津后人供奉云津公的牌位,并在清代重修过,是一座典型的三间三进祠堂。
精美嶙峋的屋脊
传说中的药王庙
吕大叔告诉小编,张槎白坭药王庙由来已久,保佑了白坭周边历代百姓平安繁衍。但是,药王庙建于什么朝代,供奉什么主神,现在都无从考究。后来因为战事延绵及日寇侵华,药王庙墙垣坍塌、野草丛生。解放后,白坭药王庙被拆,药王庙碑就安置在白坭玉景公园一角。
白坭玉景公园
药王庙碑
白坭吕不拜关公
还记得出发之前的问题么?白坭吕为啥门神不贴关公像?吕大叔说了一通,小编才恍然大悟。
每年农历新年前,张槎家家户户都有贴门神、对联的风俗。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,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,辟邪除灾。白坭吕一般贴秦琼、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,而必定不会贴关羽像的。
原来,相传在三国的时候曹操联合东吴孙权攻打荆州。东吴孙权派吕蒙偷袭了荆州。
关羽大军兵败麦城。而吕蒙追杀关羽到麦城以后,便斩杀了关羽。自此,白坭吕门神不贴关公像,亦不会拜关公祈福。
村内老房子
白坭村人不吃鸭
白坭村人为啥不吃鸭?吕大叔说其实和两个典故有关。
一说是相传古时白坭一带发生天灾人祸,祖先被埋在泥水之中,是鸭子把泥水喋开,成为他们的“救命恩人”。之后,部分白坭村人不但不宰杀鸭子,也从不吃鸭肉,甚至还一度立庙供奉。
另一种说法则是,在明朝成化年间,莲塘村民建了一座主帅庙,供奉着康公主帅。有一天康公主帅变作了一只蟛蜞外出视察,谁知差点被蛮牛所伤,幸亏一只鸭子救了他。
契神,是传统的祈福习俗。父母将婴孩过契给神灵,祈望神的威灵来护荫其儿女,得以无灾无难地成长。而部分白坭村人“契”康公主帅。现在,这些白坭人依然不吃鸭肉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