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夷。 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,因居姜水流域,故以姜为姓。 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,与黄帝部族杂处,分为四支胞族(即四岳),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,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,为大禹“心吕之臣(心腹重臣)”,故封之为吕侯,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董吕村一带,商、周两代均为诸侯国,春秋初年(公元前680年),吕国被楚国所灭,其后,子孙以国为氏,散居于韩、魏、齐、鲁之地,史称吕姓正宗,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。 太公吕尚其后也(即姜太公)。
今按,吕氏源出于姜姓。 西周分封时有吕国,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。 吕国据说是炎帝后裔四岳之封国,历夏商周几代为诸侯,春秋初为楚所灭。 今出土青铜器有《吕方鼎》,见罗振玉《三代吉金文存》。 吕即吕侯,亦称吕伯,西周中期吕国族首领,名刚,穆王时任周王朝司寇,正与《世系表》及《通志氏族略》所云相印证。 吕侯曾作《吕刑》。 《尚书吕刑》云: “吕命,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。 ”伪孔传云: “吕侯以穆王命作书,训畅夏禹赎刑之法。 ”又曾率领部族随毛公班征伐东国 戎,得王赐“三 、贝卅朋”。 后子孙以国为氏。
吕氏望出河东郡,即今山东省夏县。 秦有相国吕不韦,东汉有名将吕布,唐有学者吕向,宋有宰相吕蒙正、诗人吕本中、理学家吕祖谦,明有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、著名画家吕纪,清有学者吕留良、诗人吕谦恒,当代有历史学家吕思勉、吕振羽。
汉初,有吕青者,从刘邦定天下有功,汉高祖即帝位,封为阳信侯,世居河东,故吕氏为河东郡,秦汉时置郡,黄河流经山西西境,城南北线,在黄河以东省者,统称河东,故先祖吕氏溯源于秦汉时代黄河流域山西境内。 宋哲宗元符二年(公元1098年)后,迁粤北南雄陵江沙水村。
鹤山吕姓来源
先祖吕文靖公裔孙,吕正献之仲子吕希续,以度支省副谪尧州。 与第三子仲兴偕行,即侨居尧州槎平乡,仲兴官刺史(即州官),致仕后,携幼子寅游广州,乐其风土,就居城南,次子世斌择居岗州南门外(即新会),斌子良弼及孙允甫与子侄二十余人,以元末兵燹散居各乡,今鹤山之吕氏分: 乙逊、颖纯、斯明、善乐四大房。
一、乙逊由湴蓼迁楼冲,其裔有新社,洛社,南海大涌,竹树坡,园岗,小范,雁池坊,聚龙里,篸启,草堂金字楼等处。
二、颖纯其裔分居甫草堂,新江,松背,岗咀头,赤坎,维墩双桥,共和铁冈等。
三、斯明其裔分居大坑岗,新仁和,大江头,水东。
四、善乐其裔有东山南合,大路,芸蓼,中和坑。
另外鹤城有子良祖,乃清康雍年间由粤东迁来的客家人,小官田、松山下、分水凹、鹿子坑、金龙里、鲤鱼岩、甘村背等之吕姓皆其裔也。
今统计,鹤山吕姓略计现有人口约四万余众,是鹤山大族之一,观乎后世,代出贤才。 另佛山,恩平,新会,江门,亦有居之,地址未详。
共和镇铁冈村民委员会,位于镇区东南部,相距1千米。 面积6.4平方千米,东与大凹村委会相连。 共和至新会大泽潮透相接,西与民族村委会相连。 南与新会市大泽公路沿村西南而过,接江(门)鹤(城)公路。
元代1279—1368年间,铁、吕二姓自新会南门迁此,聚落沿小山丘延伸,呈块状。 开村初铁姓居多,吕姓仅一户,以铁姓命村名铁冈。 其后历经演变,铁姓迁外地,现村民多为吕姓。 为纪念铁姓家族,村名沿旧称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